當前位置:首頁 / 本地資訊 / 遼源文學 / 正文

濃濃膠州情

    宏兒在家鄉(xiāng)下崗后,攜妻帶兒去青島謀生。歷經艱難創(chuàng)業(yè),最終定居膠州。且在盛福山莊為我買了套居室,讓我到那兒頤養(yǎng)天年,享受天倫之樂。人老了總愛懷舊,怕孤獨,尤其是精神上的孤獨。樹高千丈,落葉歸根,縱然此處有美麗的海濱,雄偉的嶗山,風景如畫,堪與西湖比美的東湖,讓人賞心悅目,可是,當兒孫均離開家,留下自己在空空蕩蕩的室內,該是多么孤獨。沒有朋友的日子,真難過??!我還是離不開遼源,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窮窩啊。

    每年我都要去膠州住一段日子。去年春天,在一次參觀畫展時,我有幸與文聯(lián)的劉先生相識。經他推薦,認識了《青海湖》執(zhí)行主編蘭晉梅女士。她琴心俠膽,為人熱情豪放,坦誠地接待了我。文學架起金橋,讓我們有了共同語言。為了兩地文化交流,溝通信息,讓我的家鄉(xiāng)吉林遼源文聯(lián)編輯的《關東文學》與山東膠州的《青海湖》互相交流,我作為中介人感到無比光榮。蘭晉梅女士接受我的倡議,并請來詩人、書法家、畫家共進午餐,互相暢談文事。事后,我寫了篇《膠州情義》,發(fā)表在《遼源日報》。

    今年春節(jié)前,我又一次到膠州。仿佛游子歸鄉(xiāng)一樣,受到膠州《青海湖》編輯部的熱情接待。蘭晉梅主編邀請了剛剛從北京歸來過春節(jié)的原膠州市文聯(lián)主席、書法家李沛慶先生、作家楊文闖、詩人劉淑清、膠州美術家協(xié)會副主席李志強先生、膠州作家協(xié)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高敘成等聚在一起,為我接風洗塵,大家品茗飲酒,談詩說畫,共賞美文好不熱鬧。

    膠州從唐代時起就是北方遐邇聞名的港口板橋鎮(zhèn)所在地。這里人杰地靈,經濟繁榮,揚州八怪之一的書畫大師高鳳翰就出自膠州,美麗的三里河畔有高鳳翰故居紀念館。

    膠州人豪爽好客,廣交朋友。詩人劉淑清是我的熟人,我祝賀她的詩歌《放眼黃金岸線》榮獲青島市“新時代,新家園,新農村”征文大賽一等獎。劉淑清多年來堅持業(yè)余創(chuàng)作,筆耕不輟,其作品在多種報刊、雜志上發(fā)表,并數(shù)次獲獎,我能與她相識感到非常榮幸。畫家李志強也是我的老相識。此時,無論是老友還是新朋,大家能夠聚在一起就是緣分。作家楊文闖從陜北來到島城,他寫了許多作品,反映青島地域文化,我通過他的報告文學《把根留住》對名聞天下的“膠州大白菜”有了深入了解。早在唐代,膠州的大白菜就享有盛名,后傳到日本、朝鮮,史稱:“唐菜”。文學巨匠魯迅在《朝花夕拾·藤野先生》中對膠州大白菜做了很高評價。公元1875年,“膠州大白菜”在東京博覽會上展出,從此名揚海內外。慈禧太后曾點名要求進貢膠州大白菜,使它成為宮廷御膳房常備蔬菜。2006年4月7日,“膠州大白菜”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。

    1949年,毛澤東主席曾點名膠州大白菜為斯大林70壽誕禮品,中美建交,尼克松訪華,周總理宴請尼克松吃的就是“膠白”。

    膠州大白菜地里喂的是“豆餅”,耕鋤時連手指甲大的坷垃也要打碎,耕種中從不打農藥、施化肥,全靠人工耕種,地里生長出的大白菜:“幫如玉,葉似翠,味鮮脆嫩”,正如詩人于世和描繪的那樣:

卿本瑤池宮里客,思凡飛下九重來。

只緣少海風光好,遂嫁介城河畔人。

鄙棄奢華潸然綠,尊崇儉樸著白裙。

相夫育子精廚藝,嫻雅淑德重五倫。

忠主常持國慶宴,睦鄰每做外交臣。

春風秋雨化梳篦,修飾容顏更有神。

營養(yǎng)學堂當教授,烹調賽會奪頭牌。

白裙曼舞翠山俏,天下無人不愛君。

    膠州人開朗、豁達,善待遠方來客。青島城陽公安局外事科的崔良昆先生聽說我到了膠州,他忙里偷閑,驅車45公里來看我。他知道我有飲茶習慣,特帶來典藏御茗佳品嶗山茶。畫家李志強饋贈我膠州大白菜,他說:“民間習俗稱:白菜是吉祥的象征,在宴會上必備大白菜,其寓意為:財源廣進,招百財。”

  人的生活離不開友情,濃濃的膠州情誼刻骨銘心,讓我永生難忘。我一定要用忠誠去播種,用熱情去澆灌,讓友誼之花永遠綻放。

(轉自互聯(lián)網)

0

下一篇:劉景生

上一篇:市公安局開展“掃黃鏟賭”行動

網友留言評論(0)
 
文明上網 禮貌發(fā)帖 0/300

客服電話

6111111/6666669

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六 8:30-17:00

客服QQ點擊咨詢

抖音平臺官方賬號

ly0437com

Copyright @ 2004-2019 0437.com All Right Reserved @遼源信息港|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| 中國互聯(lián)網聯(lián)合辟謠平臺 | 吉ICP備13002594號